微貓與朋友在幾個月的實驗下,共同創辦了【我們 · 創作者】這個品牌,期望透過每月一書、每週一讀的方式來陪伴孤單自媒體路上的朋友們!
這週討論到【個人品牌獲利】part 2 章節,參與者紛紛提出相當有意思的幾個討論,完整討論影片我們都放在podcast還有youtube上囉!(訂閱精選週報也能收到每週一封精華重點。)
>>>>訂閱【我們 · 創作者】Podcast / YouTube
微貓在這篇文章中延伸寫下我覺得特別有感的觀點議題「個人品牌經營過程中,目標受眾真的很重要嗎?」,這件微貓本來覺得理所當然的事,想不到讀書會上有多種不同看法?真是太讓我吃驚了!
下面會先很簡單的說明這兩個問題所提到的關鍵字,接著會說說微貓與朋友的經驗想法與反思,有興趣的人建議可看看本書【個人品牌獲利-五大變現關鍵思維】內容,會更明白我在說什麼。
Table of Contents
讀書會提問:大家如何設定目標受眾(TA)呢?
微貓自己看這本書的時候,並沒有冒出這個問題,因為我自己的TA設定上非常明確,就是「25~35歲,喜愛國外旅行、開始研究投資理財的女生」。
然而讀書會上晶卉提出了這個議題「大家都是如何設定或確認自己的TA呢?」
引起了相當不同的觀點研討,眾說紛紜,甚至許多人表示到現在「還沒有很明確的目標受眾」「應該不需要設定吧?嗎?」,非常有趣!
你呢?你設定好你的目標受眾了嗎?每篇文章都能解決到痛點,帶來價值嗎?
什麼是目標受眾(Target Audience)與受眾思維?
到底什麼是目標受眾(Target Audience,簡稱TA)呢?
指的是品牌經營、行銷企劃、產品開發過程中所要聚焦的一群人。
我們為了這群人來設計產品、文案,目的是吸引他們的眼球、引起他們的共鳴、解決他們的煩惱,讓他們心甘情願掏錢,購買產品、參加活動、出錢或出力。
如果能這群人變成你的忠誠客戶甚至幫我們把產品/品牌的好與優點說出來,大力推薦分享給他們的朋友,那就再好不過了!也就是我們最想要的「鐵粉」與「VIP客戶」之原型。
在個人品牌獲利一書中,「受眾思維」是作者特別分享、認為很重要的「寫作觀念」。
簡單說,「受眾思維」就是在你寫作時應該要明確知道
「你是要寫給誰看的?他們處在什麼情況?面臨什麼困境?在意什麼?關心什麼?」
具備受眾思維,是希望你的內容能讓讀者關心、在意、有共鳴,進而會引起他們與你互動、分享傳播,其中作者強調「如果你只想到受眾的表象需求,你就觸碰不到他真正的痛點,那個讓他煎熬難受的煩惱。」
而這些東西若你沒有仔細去觀察,是很難捕捉到通點、並引起共鳴的。
作者也在書中提到,想要寫出一個吸引受眾的好故事,觀察、發問、蒐集素材很重要。
故事中若能包含「缺點、挫折、低潮」,並且在最後「改變缺點、克服挫折、走出低潮」,就有機會讓這個故事充滿啟發與意義,幫觀眾(基本上也等於你的目標受眾)補充心靈正能量。
微貓觀點:當然要設定目標受眾,為什麼不?
可能因爲微貓大學主修工業設計,每一項產品設計開頭都超級重視「使用者」,研究所主修「行銷」也處處需要設定明確的「受眾」(受眾思維無所不在十年以上…..)因此我很熟練各種問卷、團體訪談….等前置作業。
就算TA不是我自己,我也有一套方法,能去探究目標受眾(TA)的潛在需求與喜好,挖掘對方在產品使用或生活上的痛點與難處。
因此對於TA的設定,微貓非常熟悉也覺得理所當然,我很清楚若不設定一個對象,就會很難做到品牌差異化,也會很難貼近目標受眾的心情。
舉例來說:光是對父親或是對母親,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色系搭配還有說話口吻,因為內在需求還有喜好與議題真的完全不同,也難怪大家常常都覺得「別人不懂我的心」。
所以微貓在看書的當下,只著重在「細節故事的刻畫」,對於是否要擬定受眾絲毫不懷疑。
但讀書會上大家的看法真的很不同,而且現場不少都是已經經營出一定網站流量、有個人品牌與粉絲的人,這真是太好玩了!XD
>>>>部落格經營筆記:【排球少年】給我的啟發-寫出SEO文章就像低手接球,不可或缺的基礎。
相異各種觀點:個人品牌真的需要目標受眾嗎?
大家的想法到底有多不同呢?一起來聽看看吧!
微貓用文字整理大家提出的經驗與看法,而對於完整討論有興趣的人可以點擊下方影片,關於目標受眾定位討論從1:18:23開始!
Dean(專精網站SEO、線上學習)受眾觀點:
我覺得找出受眾的意義是在「替自己定位」,不論對外或對內若能說出「明確定位」感覺就會專業許多。但同時我也會思考所謂的「受眾」對「自媒體經營」「個人品牌」來說真的很重要嗎?
若是從企業出發點來說,設定目標受眾真的非常重要,因為下廣告才會比較明確,內部的決策上到底要「符合誰的喜好?該抓住誰的眼球?」也是重要關鍵。
但經營個人品牌則不同,完全符合個人喜好並不會偏題,因此有沒有可能,實際上「只要先跟隨自己的心,做出自己喜歡的東西,讓喜歡自己的人自然留下,再觀察他們的模樣就好了呢?」
因為不論最初有沒有設定目標受眾,最終還是要觀察自己的鐵粉,
並根據他們的需求來做自己的產品,並且賣給他們。
Wing(專精多語言學習)受眾觀點:
事實上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TA樣貌,因為「多語言學習」雖然在國外很常見但在台灣相對少見,曾經嘗試要訂下明確的目標受眾,但我真的抓不出來,雖然網站後台最多的是18~30歲的人,但我還是覺得60幾歲的人也可以熱衷學語言,大家都可以學,真的需要訂下TA嗎?
目前我就是以需求、問題為出發點,不分年齡性別,只要有人提問,我就寫出解答,就這麼簡單。
會不會就算知道領域中的最大受眾,卻反而不想要去取悅這些受眾呢?
因為若是受眾的喜好與自己矛盾,會不會反而讓自己做的很不開心?
晶卉(專精自我成長、視覺筆記)受眾觀點:
是不是對於大領域、大市場,才能自己訂下受眾細節呢?
小市場好像會缺乏參考樣板,因為自己的領域「塗鴉筆記」、「視覺筆記」在台灣其實很少人在做,因此一開始也不知道誰喜歡,所以會著重在自己的反思與創作,吸引喜歡我內容的人。
若真要說自己的TA樣貌,大概就是「過去的自己」=「跟過去的自己類似的人。」
Lisa(專精數據分析)受眾觀點:
本身是數據分析師的Lisa分享,其實她都會「將她的文章分享到相關的FB社團,然後看有誰按讚還有留言」。
用意就是觀察潛在TA樣貌,看看這些有興趣的人是誰?性別?年齡?愛好興趣?(可以透過臉書看對方按讚追蹤的公開社團與粉專。)藉機去了解自己的文章TA樣貌。
解決問題的同時,你就具備「受眾思維」。
這段討論真的很熱烈,由於是最後一個問題,因此也讓整場讀書會超時超展開,延後了快半小時才結束。
在聽完大家的觀點後,微貓再次梳整相關的想法,如果現在再問我,個人品牌需要設定目標受眾嗎?我的答案依然不變「我還是認為需要設定目標受眾」。
然而現在我覺得,設定目標受眾的方法可能會與市場大小有關係,並且我認為事實上「當你每篇文章的出發點都是在解決問題時,你就有受眾輪廓了」。
儘管模糊,但至少方向已經出現,只待你有心去抓出細節,多角化貼心經營。
你的受眾是「在某領域遇到問題的某人」,若你能從中清晰刻畫出最明確的目標(年齡性別習慣喜好….等等),就能進一步吸引到「最具消費力且有需求的人。」
因此微貓覺得若從長遠來考量,推敲出更明確的目標受眾樣貌,對於個人品牌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,有可能延伸出更多未來可能性,也能抓到潛在商機。
以大家都知道的「誠品書店」來舉例:原本只賣書,卻可以在鎖定品牌受眾年齡性別喜好之後,加賣受眾喜愛的質感商品,就能擴大銷售範圍增加營收。
以兩性作家「大A」舉例:原本以兩性戀愛主題出道的她,結婚後持續分享煮飯興趣、育兒生活、婚姻樣態,她的TA隨著她成長也同步進化,年齡也跟著來到結婚育兒階段,因此也替她帶來更多的業配、團購機會。明確的TA,更能說服廠商找你代言。
再以知識品牌「線上學習」領域來說,若是進一步鎖定22~30歲的職場男性菜鳥工程師,就可以縮小範圍針對他們的痛點來選課(可能是程式語法課、小資理財課、主管職場應對課、給工程師的英文學習課…..等等),甚至書寫相關痛點文章,進一步分享推薦有幫助的線上課程,why not?
這樣一步一步分析下來,是不是讓你更有畫面了呢?
不同領域市場,個人品牌目標受眾如何設定呢?
因此儘管讀書會上聽到各種不同的說法,微貓還是覺得大家都應該嘗試找出自己的TA喔!
就算最初模糊,也可以在經營半年一年後試著去清晰化TA的特色與樣貌。
以自己或周邊朋友為原型也沒問題(事實上這也是很好的方式!)越貼近自己越好,如此一來觀察痛點需求也會更加深刻。
重點是寫出清楚的特點,就算市場領域不同、市場大小不同也一樣,可以循序漸進做好這件事,說穿了目標受眾就是你的鐵粉樣貌,經過層層的篩選,最終會掏錢出來消費支持你的人,就是你最重要的觀眾粉絲!也是你最該關心的對象。
例如我想以「過去受情緒所困的自己」為TA,那就把過去的自己描繪出來,中產階級家庭背景,20~30歲的女生OL,異地工作,在台北租房又要給家裡孝親費,依然咬牙存錢為夢想努力,談過幾段戀愛….等等。
那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很苦很心酸呢?什麼時候大哭?什麼時候暴怒?又最常為什麼而煩惱?又如何釋懷放下且和解?這些都是很棒的細節!也可以在情緒議題中延伸出各種解法分析。
>>>>【賺錢啟示錄】投資者創業家必看15部netflix電影/影集imdb推薦!被動收入需要靈感,事業飛輪不難
那不同市場大小的受眾輪廓差異點在哪呢?微貓說給你聽!
紅海市場:大膽擬定有消費力的受眾。
微貓認為針對美食、旅行、理財…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,目標受眾可以擬定的更為個人化也更加細膩,用意在於做出市場區隔性,如果含金量高會更好,代表他們能掏出錢來消費;
另外也由於這些市場夠大,因此重疊的機會也很高,合理設定出市場交集並不難,也有助於個人品牌經營、內容企劃上的創意串連,近一步增添樂趣與互動,策劃上也更有想像力,更好玩!
藍海市場:根據回饋來描繪受眾。
而對於未知數較高,可能連「有沒有需求?會不會有人掏錢來買?」都不清楚的領域,先設想系列問題並且在內容中提供解決方案。
之後再慢慢透過回饋機制(ex.社團曝光回饋、按讚群眾、FB、GA後台數據、問卷調查…..等)來了解你的粉絲樣貌,近一步觀察他們,了解他們的需求與痛點。
最終,不論市場大小,不論是紅海或藍海,
不管最初的目標TA是什麼,我們都應該進一步抓出鐵粉樣貌。
從鐵粉中找出最大公因數,了解鐵粉的喜好與痛點,持續的深化與他們的關係,這一塊除了內容,也可以進一步舉辦見面會、提高線上或線下互動,讓他們更了解你,並且針對鐵粉的需求來開發有幫助的產品,進行導購,達到雙贏。
目標受眾樣貌是流動的,且會越來越精準。
設想,麥當勞20年前的TA與現在的TA相同嗎?是不是有所差別呢?
微貓認為,不論市場大小,不管最初設定的目標群眾樣貌如何,這些都不是穩定不變的,品牌會成長,受眾樣貌也可能隨著時間變化,也會透過回饋越來越精準。
隨著後續的鐵粉蒐集、消費者回饋、電子報回應,我們對於目標群眾應該會有更清楚的想像,也能夠做出更大膽更貼心的內容企劃,列印出目標群眾樣貌、蒐集調查他們的喜好、了解每一年的消費轉變,適時舉辦實體聚會「貼近這群人」,都是很好的方法喔!
此外若是品牌事業運行的好,個人品牌五年後、十年後可能不再只是一人公司,可能會是一個小團隊來運行個人品牌內容,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有共識「知道我們在對誰說話」,才不會各說各話、造成品牌矛盾或是疏離感。
至於如果你知道鐵粉的樣貌,卻還是不想對他們說話只想做自己?甚至不想關注他們的痛點或需求?那這段路真的會很辛苦喔XD到底何苦要這樣為難自己呢?
微貓小結:你有目標受眾嗎?是沒有還是沒意識?
雖然不少略有成就的夥伴看似「沒有明確的TA」或「覺得自己沒有TA」……..很奇怪對嗎?如果真的很重要,那為什麼他們沒有卻依然發展得不錯?
微貓是這樣解讀的:
如果你有“鐵粉觀念”,會觀察自己的粉絲樣貌還有特定領域遇到的問題,那其實寫出來的內容,就已經具備「受眾思維」不是嗎?因為你是為了幫助他們而寫的啊~
差別只在於有沒有進一步「具體描繪」出TA的年齡性別與特徵,探索他們小領域問題外的日常生活與其他需求。
那到底做與不做,差別在哪裡呢?微貓總結優缺點如下:
設定TA的優點
貼進鐵粉的心,有助於挖掘出目標受眾看不見的痛點,發展出更多延伸合作、業配機會。
設定TA的缺點
需要花點時間釐清?我真的覺得缺點就只是花時間而已啊…..
到底還會有什麼缺點呢?我覺得只要下定決心,每個自媒體經營者一定能找到喜歡自己、也能真實展現自己的受眾設定,人都是互相吸引的,TA不用矛盾,除非你甘願矛盾。
事實上敗網路科技所賜,只要曝光度夠高,再小眾的TA也能成為養活你的大眾。
說穿了TA思維在知識型個人品牌經營上,最大的幫助就是幫大家意識到「問題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個立體的人」,是人就會有各種喜好與消費需求。
所以舉例來說,當這群粉絲因為解決愛情問題而認識你、信任你,而你進入婚姻分享了育兒知識與用品,他們也會同步跟團繼續買單,再合理不過了,不是嗎?
因此個人品牌的周邊商品力、變現能力也可能因此大增,產品線也能隨著個人品牌持續成長。一點反思與淺見,你有看見更廣闊的未來了嗎?
以上細心分享,希望有幫助到你。
微貓 – 財富引導師,願望探險家
嗨,我是微貓,從小氣旅人變身自媒體創業家。意識富腦袋之重要「省錢很好,用錢滾錢更好」,勵志5年後帶籤先生跟孩子旅繪世界,幫更多人「實現夢想,我可以。」
十年財富自由計畫執行中,倒數5年!【訂閱電子報】見證我的旅繪冒險,FB/IG/podcast,若能啟發你,轉動富而豐盛的人生,是我的榮幸。
★女子遠距收入第1步:架設部落格,低成本開啟品牌事業
★firstrade美股開戶教學:領取25美金入金補助說明。
★旅人出國6大技巧,省下上萬元,精打細算玩更多!